设为首页 电子邮箱 联系我们

本刊网站已开通,欢迎作者、读者使用访问本网站!

 
首 页 通知公告 杂志介绍 征稿范围 投稿须知 期刊目录 诚邀编委 在线投稿 联系方式

主   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   办: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
      科学教育出版社
编   辑:《教育科研导刊》杂志
      编辑部
社   长:郭学进
总   编:高雪
副 总 编:李树民
编辑部主任:孙婉容
外联部主任:赵学平

顾   问:罗志高 郭 林 姜长山

编   委:(排名不分先后)
  王 敏 黄喜利 陆小红 李荣玉
  周爱民 曾 旭 梁 波 栾 骏
  任一名 占欣荣 赵建刚 王桂娟
  张显林 黄晓丹 龚朝阳 刘华明
  李富光
编辑部电话:010-57126718
投稿 邮箱:jykydk@163.com
网   址:www.jykydk.com
来稿 请寄: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街
      邮局102200-34号信箱
出   版:《教育科研导刊》杂志
定   价:每期15元

教研探索 教育创新
教学研究 素质教育
教学实践 经验交流
学习与思考 学以致用
师德师范 外教体会
信息化教学 健康教育
改革创新
您是如何知道本网站的?
  
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
网络实名
各大教育论坛
友情链接
朋友介绍
其它
  期刊目录
首页 > 刊社动态 > 期刊目录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思维的碰撞-------王梦苑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思维的碰撞
 
王梦苑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融侨小学  710000
              
    在最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从旧教材到新教材,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课文的选择上变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了,在教法和学法上也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下学期的课本中光是名家名篇就有第三单元的现代诗,第四单元的写动物,第五单元的写景,第六单元的写故事……随手拉出一篇,不是冰心艾青就是戴望舒王安忆,不是老舍丰子恺就是巴金叶圣陶。这样的好文章,如果只是停留在分析文本上,未免有些可惜。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又恰恰是建立在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引申上的。
    一、理解文本先要了解作者生平及背景
    我在教学本册第七单元时,针对单元主题“感受人物品质”,在备课时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文本。比如第22课的《古诗三首》,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我给学生补充了唐王朝大致的历史进程,以及诗人王昌龄的生平。这首诗看似是在写挚友远去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思念,其实又何尝不是在疏解接连被贬的愁苦内心。作为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早年的王昌龄在西北边陲度过了一段非常难忘的时间。这段时间里,他写下了多少耳熟能详的边塞诗,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出塞》,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从军行》。从边塞回来的王昌龄,本以为会得到重用,却没想到在科举后就一路走向了下坡。在去江宁任职一个小县丞后,王昌龄内心苦闷,满心都是怀才不遇,又恰逢友人辛渐要远行,为发泄不被人理解的愤懑,他写下了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其实由《从军行》中的“以哀景写乐情”到《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以哀景写哀情”,不难看出王昌龄诗歌风格及情感的变化,和他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所以在教学这首诗时,如果我按照传统古诗讲法,以注释来说整首诗的诗意,那么学生又怎么能感受到短短一首赠友人诗中所包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二、理解文本更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再比如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辛弃疾那一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内容并不难理解,字面意思浅显易懂,情感显而易见。但是作为辛弃疾传世词作里非常著名的一首写农村题材的词,如果学生以为能写出这样词作的作者,他的生活一如词中一样温馨美好的话,那怕是对这位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文学家最大的误解。恰恰相反,因为祖父辛赞希望孙儿能成为像霍去病那样封狼居胥饮马翰海的大将军,因此取名“弃疾”,辛弃疾的一生都渴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他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他写“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是天生的将才,却生生被重文轻武的南宋朝廷逼成了诗人。他做梦都想上阵杀敌报国、恢复中原,可自从南归后,上战场已成奢望。他的才华无处释放,只能肆意挥洒词坛,成就了词中之龙。可这一切并非他所想。英雄无用武之地,更令人扼腕叹息!而这首农村题材的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从四十三岁起,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我想,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只有做到文史不分家,让学生不仅了解作者,了解诗词的意思,更要了解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大致的历史进程,才能真正把诗学好。因为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是那个时期特有的时代烙印,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总而言之,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如果说我们的教学是一颗大树,那文本解读就是这棵树下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现在的中国,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而民族要有自信心,就必须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就必须重拾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也好,散文小说也罢,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我们有幸站在时代的前沿,让下一代的孩子们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精彩而宝贵!你我皆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版权所有:教育科研导刊杂志  来稿请寄:北京市昌平区政府街邮局102200-34号信箱 教育科研导刊杂志编委会
查询电话:010-57126718(兼传真)  邮编:102200   投稿邮箱:jykydk@163.com